今天是: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
天气:   详情>>
傩舞戏
地址:
人文景观

永靖傩舞戏,又称“跳会”,是地质公园当地一项重要的娱乐性风俗活动。傩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,不仅是一种戏剧现象或宗教祭祀活动,而是一种完整的活文化现象,体现着人与自然、人与未知世界之间彼此呼应、相互往来的十分密切的关系,体现着自古传承的一种动态文化过程。中国的傩文化起源自远古时代的鬼神崇拜,成型于夏商周三代的祭祀之礼,随后又逐步完善于汉唐宫廷仪式和民俗民风之中,因时而异,不断自我调整,灵活演变,一直传承于后世。



永靖傩舞戏是中国傩文化中重要的一个分支,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,被称为戏剧舞蹈的“活化石”。其内容、形式与四川、云贵地区现存的傩舞非常相似,但同时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,永靖傩舞戏大量吸收了儒道释文化因子,包括其神灵体系、礼仪制度和思想内容,丰富、扩展了永靖傩舞的内容、形式和娱乐功能等,体现出本地化的特点。永靖傩舞戏的表现内容以神鬼故事、尚武精神为主,依托历史故事、宗教和世俗人物故事,表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。表现形式主要有戏剧型、歌舞型和杂耍型等几类,经典剧目有《目莲救母》、《庄家佬破盘》、《孝存打虎》、《方四娘》、《笑和尚》等。



永靖傩舞戏的发展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傩面具及其制作工艺、脸谱、服饰道具、音乐和乐器等。面具当地称为“脸子”,是傩舞戏最具特点的道具,它与原始人类的狩猎活动、部落战争、巫术仪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,是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产物,从人类最初对太阳、大地的崇拜到对神明的崇拜,透露了远古社会形态的隐秘信息。永靖傩面具的制作,也是一项重要的民间工艺。傩面具的制作一般分为作模、制胎、彩绘和装帧四个步骤,从提议到备料、开做都有完整的仪轨,非常讲究。面具的造型和彩绘的脸谱也有完备的制度,绘制着色遵守古典戏剧人物的着色规则,造型或夸张,或写实,十分生动传神。公园旁杨塔胜利村等地保留有明清时代面具数十个,是非常宝贵的民俗文物,对研究傩文化和民俗、民间工艺有重要的价值。



永靖傩舞戏的服饰以交领右衽式长袍和圆领或直领对襟式长袍为主,配以马夹、云肩、边裙等。道具主要以兵器类、生产生活类、法器炮仗类为主,分别用于不同题材的剧目中。永靖傩舞戏的配乐与今天不同,只用了五个音,没有使用两个半音,乐器伴奏也十分简单,常用的乐器主要有鼓、锣、拔、笛、唢呐等,由鼓点指挥。风格古拙简朴,特色十分鲜明。